世界儿童日之际,社会各界对儿童全面成长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其中,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议题尤其值得重视。多项研究显示,该群体心理健康需求突出,却面临专业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境。针对这一现状,上海晨光公益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亚副教授团队联手破局,开发出以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为载体的心理健康美育课程,并对课程效果开展系统评估。双方于11月21日在上海举行发布会,首揭《美育赋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聚焦“长期接受心理健康美育课程能否有效促进儿童心理健康”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对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系统调研,呈现课程带来的改变。数据显示,参与学生在沟通能力、理解他人、自信、情绪调节及情绪健康等维度上均有积极变化。这为改善乡村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可复制的“晨光方案”。
发布会上,晨光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郭少霞,晨光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晨光公益乡村美育计划的负责人林益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亚及来自各界的公益伙伴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心理+美育”这一创新模式的成果与可持续推广路径。
晨光公益2025美育调研报告发布会
报告解读:超三分之一临界状态儿童在课后转为健康状态
作为晨光公益心理健康美育的首期课程建设,本次课程聚焦情绪管理,融合华东师大心理理论与晨光公益美育实践,是对晨光公益“美时美课”乡村美育计划的科学升华。晨光公益“美时美课”乡村美育计划自2020年推出至今,通过为乡村儿童提供美术包、美术教案和举办绘画大赛等务实举措,不断推动乡村儿童美育领域的生态建设,赋能乡村儿童全面发展。
课程期间,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评估和个案访谈,结合自评和他评多重角度,系统评估课程在提升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程度、减轻抑郁和压力水平以及培养心理健康素养方面的效果。调研样本覆盖河南、山东、广西等地区的39所小学共3092名学生,最终获取2669份有效样本。
数据显示,课程介入后学生在情绪管理关键指标上呈现系统性提升,尤其在沟通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效能感等维度上,自评与他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表明课程对增强共情能力与社交适应性具有实质性帮助。
此外,课程对具有潜在心理风险的学生群体的干预效果同样显著。在参与课程前,有693名学生的心理评估得分超过临床临界值,属于需关注的心理风险群体。课程结束后,该群体得分呈现显著下降。其中,247名得分超过临界值的学生,在课后得分回落至健康区间,这进一步印证了心理健康美育课程在促进心理健康恢复方面的潜在有效性。
张亚副教授分析道:“课程的有效性是多维度的。显著的改变是孩子们从情绪的‘被动承受者’变为‘主动管理者’。同样重要的是教师的反馈,通过培训与教学,他们不仅更理解学生,成为更好的情绪引导者,也启发了自身的生活和教学方式。这种积极改变从课堂延伸至师生、亲子关系中,是未来课程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亚致辞
从理念到实践,“心理+美育”模式在校园落地生根
今年,心理健康美育课程通过晨光公益“美时美课”乡村美育计划进入全国200余所学校,累计覆盖超过2万名学生。孩子们在本校老师带领下,观看精心准备的视频教案,通过动画、短故事等形式学习情绪知识,再用绘画、手工的形式表达情绪。在课程反馈平台上,一位老师分享道:“今天这节课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喜怒哀惧,并了解了情绪是什么意思。孩子们自己绘画出了不同的自己。”
火柴家园:晨光公益心理健康美育课程反馈平台截图
改变并非个例,更不是昙花一现。家长也观察到了孩子的积极改变,“孩子现在愿意主动表达情绪,还会把课堂所学带回家。她为了说服爸爸戒烟,不仅认真背了课上学到的知识,还通过写信和视频与爸爸沟通。这种独立思考与情绪表达能力的提升,是课程带给她最宝贵的成长。”
一切改变的背后,是晨光公益对“普惠性”的深刻洞察。为突破乡村专业心理资源不足的瓶颈,晨光公益开发了标准化的视频教案与课程包,提供全年教学材料,并组织规模化的教师培训,将专业心理知识转化为乡村一线教师“看得懂、用得上”的实用工具,大幅降低非心理专业教师的授课门槛。这不仅确保了课程质量,更打造了“可复制、可持续”的推广模式,让专业心理支持真正覆盖到心理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
多元对话,共筑“心理+美育”公益生态
本次发布会,晨光公益展示心理健康美育课件部分内容,其“通过艺术表达情绪”的独特设计,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课程如何帮助儿童安全、合理地表达内心世界。
心理健康美育课件
活动伊始,林益仲副秘书长阐述了发起本次研究的初心与背景,并邀请来自社区与校园的一线实践者,通过鲜活的课堂案例分享,生动展示心理健康美育课程如何激活孩子的表达力与创造力。
期间,晨光公益策划的引导式工作坊,将现场交流推向深入。工作坊汇聚来自社区公益、创新设计、综合素质教育、行业机构及校园基金会的各界嘉宾。嘉宾们通过绘画创作生命故事,沉浸式感受美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切身感知项目的核心价值。
林益仲副秘书长总结道:“我们期待与更多公益伙伴携手,将这份经过科学验证的‘心理+美育’方案,推广至更多地区,让美育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无论身处何地,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权利。”
晨光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晨光公益乡村美育项目的负责人林益仲发言
晨光公益基金会以“优质教育赋能⼉童成⻓”为使命,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从教室硬件改造到课程系统开发,再到“心理+美育”模式的验证与推广,晨光公益“美时美课”乡村美育计划为乡村孩子全面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范本。截止2024年末,该计划已覆盖全国1076所乡村小学,为1.4万名乡村教师赋能,累计受益人次超100万。
作为陪伴一代代消费者成长的文具国货之光,晨光坚持以实际行动彰显“国货”责任与担当,从文具制造到教育赋能,将社会责任深植于企业发展战略,推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同频共振。同时,晨光不断探索企业赋能公益事业的创新路径,以多元化公益行动凝聚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为社会带来更多正向影响。自2015年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支持下设立专项基金,至2020年正式注册成立上海晨光公益基金会,晨光在公益领域的投入持续深化,项目的覆盖范围与专业性不断提升,逐步构建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影响力的公益生态。
晨光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郭少霞表示,“公益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融入企业基因的长期选择。未来,晨光将持续深耕公益事业,秉持引领行业向善的理念,持续为中国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坚实的力量。”
晨光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郭少霞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