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理财文化万里行,基金走进千万家。欢迎大家搜索【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关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解锁更多理财知识。
你是否想过,手机屏幕里弹出的“家人视频求助”,可能是骗子用AI生成的“数字面具”?你在金融APP上完成的“人脸识别认证”,或许正被AI软件悄悄破解?
如今,AI技术已将诈骗变成一场“精准狙击”:一张朋友圈的自拍,能被制成动态视频;3秒的语音留言,可克隆出一模一样的声线;甚至你在购物APP填写的收货地址、在求职网站登记的身份证号,都可能成为骗子的“素材库”。
AI诈骗,以其隐蔽性强、手段高明、成功率高的特点,正悄然无息地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全国已受理113起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件,其中84.1%涉及科技公司滥用AI技术,“换脸盗刷”成为新高发领域。了解这些藏在“科技外衣”下的骗局套路,不是选择题,而是每个手机用户守护钱包的“必修课”。(数据来源:北京互联网法院)
案例警示:AI换脸到底有多猖狂?
2025年5月16日中午,陈女士在驾车途中,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哥哥”的QQ视频通话请求。视频中,“哥哥”的面容清晰可见,声音也与平常无异,显得十分焦急。“我有急事,快借我3万!”
由于视频中的“哥哥”面容真实,陈女士没有多想便答应了借款请求。然而,当她查看银行账户余额时,发现只有两万元。“那就先把两万元打过来吧。赶紧再凑一万,马上转过来。”“哥哥”回复道。在紧迫的情境下,陈女士立即按照“哥哥”的要求,将两万元转到了指定银行卡。转款后,陈女士随即联系自己的好朋友,要求借款一万元以凑足三万元。
在向朋友借钱的过程中,她突然意识到应该直接给哥哥打电话确认情况。然而,哥哥的回答让她大吃一惊:“我没有向你借钱啊?是不是你遭遇骗子啦?”挂断哥哥的电话后,陈女士立即拨通了96110反诈专线。最终,两万元被骗资金全部追回。
如果说前一起案例是“骗你转钱”,南京符某的案子则是“直接抢钱”——用AI换脸突破金融平台的人脸识别防线,把别人的账户当成“提款机”。
2024年3月,某金融平台的风控系统突然拉响警报——20余个用户账户在短时间内遭遇频繁异常登录,其中5个账户的支付密码和绑定手机号被篡改。受害者朱女士的账户成为重点目标:她的支付密码在十分钟内被多次尝试修改,最终通过人脸识别验证完成了手机号重新绑定。系统记录显示,账户随后在某电商平台下单两部手机,总价值15996元。
警方抓获嫌疑人符某后,在他的电脑里发现了惊人的“战利品”:195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其中1115条包含金融账户敏感数据。事实上,他在多个平台测试过,最终只在这家平台得逞。原因很简单:该平台的人脸识别只验证“面部动态”,没有短信验证码、安全等二次验证。
这反映出不同平台在技术防范上的差异,也提醒我们,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平台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防范能力,加强多重身份验证措施,确保用户资金的安全。
AI换脸拆解:看骗子如何步步为营骗走你的钱
AI诈骗的核心在于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等,对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伪造或模仿,从而达到冒充他人身份、骗取信任并实施诈骗的目的。拆解这类骗局,能发现其步骤通常涉及多个环节,以下是一个典型的AI换脸诈骗流程:
AI换脸诈骗的第一步,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尤其是生物特征数据。骗子通过多种渠道构建信息库:社交平台爬虫软件抓取用户发布的正脸照片、生活视频;暗网交易购买打包的个人信息,包含人脸图像、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钓鱼链接诱导用户上传人脸进行“实名认证”或“抽奖”。南京“AI换脸盗刷案”中,嫌疑人符某通过网购获取195万条公民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静态人脸照片,还包括不同角度、表情的影像,为后续换脸建模提供了充足“素材”。
第二步,获取信息后,骗子利用AI技术生成高度逼真的动态影像。核心步骤包括:人脸识别追踪锁定面部关键特征点;提取原视频中的表情、动作参数;将目标人脸特征与这些参数融合,生成新的动态视频;同步合成目标声音,实现“声画匹配”。这些视频或图像可以模拟目标对象的各种动作和表情,以欺骗人脸识别系统或者视频对面的亲人朋友。
第三步,技术合成的“数字分身”需要嵌入精心设计的场景才能奏效。骗子通常选择“紧急且合理”的情境:亲友被拘留需保释金、老板紧急转账投标、朋友异地出事借钱等。这些场景自带时间压迫感,迫使受害人在焦虑中放弃核实。场景中的细节,如习惯动作、项目的真实信息,均来自前期信息收集,增强了可信度。
第四步,资金转移或消费。一般采取AI换脸冒充亲人的案例,待资金转账完成后,就会立刻进行转移,而像案例二中,一旦侵入目标账户,不法分子会尝试修改支付密码、绑定手机号等关键信息,进而盗刷银行卡内的资金或进行其他违法消费活动。
莫让AI诈骗钻空子,五大防范要点要牢记
面对AI诈骗的“降维打击”,普通人并非无计可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防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轻信来自陌生人的信息。无论是电话、短信还是社交媒体上的消息,都要仔细甄别真伪。对于涉及资金转账、个人信息提供等敏感操作,更要格外小心。不要因为对方声称是熟人或机构就轻易相信,要多方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其次,个人信息是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必须妥善保管。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尽可能避免将人脸、照片、声音、指纹等留存到网站和小程序上。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这些生物特征数据的安全防护,做好个人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的软硬件安全管理。
此外,我们还要学习识别AI诈骗的方法。在接到涉及资金转账、个人信息提供等敏感操作的视频通话时,可以要求对方做出指定动作进行验证。比如让对方眨眼3次、摸摸鼻子或者用手指在脸前晃动等。如果画面出现延迟或者异常扭曲等不自然的微小变化,那对方很可能正在使用“AI换脸”技术。在与对方沟通时,可以问一些只有对方知道的问题来验证其身份的真实性。比如生日、电话号码、喜好等。如果对方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错误,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对于金融机构和在线服务平台来说,启用多重身份验证是防范AI诈骗的有效手段。除了人脸识别外,还可以结合短信验证码、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多种身份验证方式,提高账户的安全性。
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遭遇了AI诈骗,要立即报警并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同时,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和聊天记录等信息,以便警方追查不法分子的行踪和追缴违法所得。
AI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只要我们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技术防范手段、学习识别AI诈骗的方法,就能有效抵御这些骗局的侵袭。让我们携手共筑AI时代的金融安全防线,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共同迎接一个更加安全、美好的未来!
(案例来源:法治日报 、央视网、人民日报、山西晚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详阅基金法律文件。该文章仅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剪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