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在课堂上“开口朗读”是一道不小的坎。
一方面,它是从“识字”到“理解”的关键跳板;另一方面,它也往往让孩子紧张不安,担心出错、被笑话,甚至因此害怕阅读。久而久之,朗读焦虑不仅影响阅读能力,还可能影响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如果,有一个不会评判你的聆听者,能让朗读变得轻松一点,会不会改变这种局面?
芝加哥大学研究团队尝试用一种新方式——让机器人成为孩子的“阅读伙伴”,结果发现:与真人相比,孩子在机器人面前朗读时表现得更放松、更自信,甚至更愿意开口。这一发现也为教育场景下的机器人应用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机器人听我读,没那么有压力
这项研究由芝加哥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Human-Robot Interaction Lab)主导,研究人员邀请了52名8到11岁的孩子,分别在三种不同的场景下朗读故事:独自朗读、面对成人朗读、向机器人Misty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研究团队实时监测了三项常见的焦虑生理指标:声音颤抖程度、心率变异、面部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在机器人面前朗读时,孩子们的生理反应明显更加平稳:声音更稳定、心率更柔和、面部更放松。
研究人员Lauren Wright解释说:“生理数据能更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如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率。”她补充道,相较于问卷调查,这类生理指标对儿童研究尤为重要。“在教育研究中,这些手段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情境下学生的学习表现,还能观察学习行为带来的情绪体验。”
一位参与研究的孩子这样评价:“机器人让我没那么紧张……因为它没有感情,不会评判我。”另一位说:“就算我读错了,也知道它不会生气。”
大多数孩子表示更愿意对机器人朗读,认为它“可爱、有趣”,而且“不会有压力”。虽然也有个别孩子觉得机器人的声音“有点奇怪”,但整体来看,机器人在营造安全感方面的优势很明显。
助理教授Sarah Sebo指出:“孩子在机器人面前犯错时,更容易放松下来,能把注意力放回到学习内容本身,而不是担心他人看法。”
教育辅助,不是代替老师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机器人可以取代教师,而是强调它的辅助价值。
虽然研究中机器人与真人在阅读理解方面并未拉开明显差距,但机器人“减压”的效果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成果。这意味着:机器人陪伴可以提升孩子的情绪体验,而不会牺牲学习效果。
研究团队也提到,除了阅读,学生在课堂上也常常因害怕犯错而不敢提问、发言,社交机器人可以在这些高压场景中“降低心理门槛”,鼓励学生表达和尝试。
不止是课堂,更多场景可想象
这项研究的意义,或许远不止教育领域。
在心理门槛高、需要表达却容易紧张的场合——例如就医谈病、康复训练、甚至初学绘画或运动——机器人可能成为降低焦虑的桥梁。
正如Lauren Wright所说:“技能训练的挑战,应该来自于技能本身,而不是我们害怕练习时出错。”
“机器人恰好处在一个理想的位置——它足够像人,能够给予反馈;但又不像人那样,会让我们担心被评判。这使它成为一个理想的练习搭档,帮助人们在安心的环境中逐步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