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深圳晚报社主办,深圳市专利协会、深圳市版权协会、深圳市商标协会协办,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青年领导力基金支持的“知产同行 共筑未来”——2025深圳“知产新青年”开放麦大赛决赛在深圳市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举行。
经过近3个月的多场角逐,18名优秀选手从60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站上决赛舞台,以青年视角诠释知识产权的时代内涵。
60余名学生“开麦”探讨知识产权
本次大赛自2025年8月启动以来,历时数月。大赛通过“线上开麦+线下展演”双通道模式,吸引众多青年学子参与,先后在龙岗、南山、福田成功举办3场初赛。
初赛阶段,线上线下共吸引了超过60名从中学到博士的学生登台“开麦”,展现青年一代对知识产权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选手们从日常生活、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角度“开麦”,讲述知识产权故事。
经过多轮评比,最终18名选手顺利进入决赛。当天,选手们围绕文创保护、AI伦理、数字版权等前沿议题,结合自身经历与专业背景,以演讲、脱口秀、情景剧等多元形式展开精彩演绎。
比如6号选手唐若云,就以著作权举例,通过张碧晨与汪苏泷的音乐版权争议案例,讲述知识产权概念;“知识产权和音乐:感受知识产权的节拍”,8号选手李昱萱围绕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她将目光投向AI克隆人声、短视频BGM等前沿领域,在技术浪潮中寻找热爱与规则的平衡点。
深圳晚报公益社教中心主任、深圳晚报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华在致辞时表示,开展以“开放麦”为主要形式的知识产权主题分享大赛,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畅所欲言,为知识产权建言献策。“知产新青年”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就是热爱知识产权的青少年。“新”代表着蓬勃向上、欣欣向荣。希望通过此次大赛,可以让更多新生代的青少年热爱知识产权、重视知识产权。
选手喜提“最强‘知产新青年’”
本次决赛采用10分制评分标准,4名评委从内容契合度、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现场感染力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分。评委们一致认为,本届大赛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堂生动的知识产权实践课,充分展现了深圳青年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事业中的活力与潜力。
大赛评委、深圳市专利协会秘书长张斌用“有感染力”来概括他的观赛感受。他认为,选手们善于运用贴合生活实际的案例,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可感,有效传递了“知识产权无处不在”的核心信息。
大赛评委、深圳市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焱提到,选手们能将专业知识与个人经历相结合,展现了青年一代扎实的知识产权素养。
大赛评委、脱口秀演员、高校表达课教师邹澍则从舞台呈现的角度给出了专业建议。他提醒选手,除了内容,还要善用PPT、背景音乐等舞台元素辅助表达。他强调:“讲故事比讲道理更有力量。希望同学们从个人真实经历出发,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感,让个人体验与知识点自然契合,这样的表达才会真正深入人心。”
大赛评委、深圳市版权协会秘书长罗凌肯定了选手们的进步:“与初赛相比,选手们对知识产权专业的理解更为深入,整体表现令人欣喜。”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来自深圳大学的张千惠凭借分享其插画师的创作时的故事,以出色表现,成功摘得本次大赛“最强‘知产新青年’”称号,唐若云、李昱萱、吴佳宝则获“知产先锋”,还有多位选手获得“知产新星”称号。
青少年零距离了解知识产权
决赛当天,参赛选手还参加了知识产权主题研学活动。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深圳市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
在现场,选手们系统了解了光明区知识产权的发展脉络与规划前景。在公共服务区,他们现场了解中心提供的全链条服务,包括全球专利智能检索、高价值专利培育、维权援助及海外纠纷应对指导等。同时还在讲解员的讲解中,全面学习了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特点以及知识产权的起源与发展等专业知识。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光明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建民表示,公共服务中心既是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的核心阵地,也是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创新的盾牌,更是连接未来的桥梁。面对奔涌的科技浪潮,只有真正理解并善用知识产权,才能在科技浪潮中乘风破浪。
活动上,不少选手表示,参加本次活动,通过观点交锋的舞台,以及实地研学,对于知识产权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未来的学习以及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知识。
活动主办单位方面透露,未来,还将创新形式开展知识产权科普宣教,以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提升青少年知识产权意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