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经验曾长期被视为项目成功的核心。然而,随着工程体量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升,仅凭个人经验的管理方式,已难应对当下对质量、进度与安全的高标准要求。建筑管理的未来,正在从“经验驱动”走向“体系驱动”。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何伟——一位兼具实践积累与系统思维的建筑管理者——用理性和秩序重新定义了建筑项目的管理逻辑。他常说:“建筑的根基是信任,而信任必须建立在秩序与逻辑之上。”
正是这种对“秩序”的思考,让何伟的管理理念始终以体系为中心。多年的一线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建筑项目的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技术,而是出在流程的不可控。如今,作为江西元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将这些经验提炼为系统化的管理模型——通过标准化流程、动态监控和数据分析,使每一个工程环节都能被验证、被追溯。他认为:“管理的首要任务,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让风险变得可见、可控。”
这一理念在他主导构建的全过程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中得到了系统体现。何伟将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整合进统一框架,使项目管理从线性执行转变为闭环控制。体系通过模块化分解、节点验收与双重复核机制,实现了全过程的透明化与标准化。他指出:“好的制度不是管束,而是保障。它让复杂的工程在规则中有序运行。”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形成了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也在多个项目中验证了体系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制度的生命力来源于实践。在他主持的一项大型城市更新与文旅建设项目中,项目既有旧建筑改造,又涉及多功能空间新建,协调难度大、施工节奏紧。何伟带领团队以体系为核心,推行“双轨式进度控制”与“全过程质量追踪”机制——前者将工期计划细化至每周节点,实时调整资源与节奏;后者以动态记录和质量日志为基础,形成可量化、可回溯的监控网络。“越复杂的项目,越需要秩序去支撑。”他总结道。最终,该项目在质量与安全双重保障下顺利完工,成为他管理理念在实践中的一次成功验证。
如果说体系是管理的骨架,那么技术则是让体系得以升级的神经。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深入,何伟意识到,数字化是提升体系效率与精度的关键。为此,他主持研发了多项建筑管理软件系统,包括“基于云技术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系统V1.0”“基于大数据的工程造价分析系统V1.0”“智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软件V1.0”和“绿色施工数字化工地管理平台V1.0”。这些系统将管理数据化、流程可视化、决策科学化:云端系统实现了多部门实时协同,大数据造价平台通过历史数据模型进行成本预测与对比,安全软件利用风险建模和AI识别技术进行隐患预警。“数据不会替你决策,但它能让你看清真相。”何伟说,“只有当判断建立在事实之上,管理才能称得上科学。”
制度与技术的结合,使企业在他手中形成了新的管理逻辑。何伟提出了“项目逻辑矩阵”的概念——以制度为框架、以数据为支撑、以责任为核心的综合管理模型。在矩阵结构中,信息流与决策流并行运行,形成从计划到反馈的完整闭环。这种模型不仅强化了项目间的可比性,也提升了管理的可复制性。“建筑项目不再依赖个体经验,而是依托体系去运作。”他总结道,“这才是工程管理的长久之道。”
然而,何伟也清楚,任何体系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数字化与标准化为管理提供了工具,但真正让体系生长的,是团队的认同与执行。他在企业内部推行岗位责任制与绩效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在规则中创新,在体系中优化。“最好的管理不是控制,而是协同。”他强调,“制度解决秩序,文化产生信任。”在这种文化引导下,团队的自我驱动力与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企业整体执行力也更加稳健。
随着建筑行业迈向智能化与绿色化,何伟对行业趋势的理解也愈发系统。他认为,建筑业的竞争正在从“速度比拼”转向“体系比拼”。拥有工商管理与土木工程双重背景的他,将理论研究与现场实践结合,持续推动企业在工程质量、安全控制与技术创新上的一体化升级。“理论让我看得远,现场让我看得准。建筑,不只是建造,更是管理逻辑的实践。”
采访结束时,何伟望向办公室墙上那幅密密排列的项目进度图,语气平静却坚定地说:“建筑是时间的作品,而管理,是对时间最深的尊重。”这句话,是他多年实践的沉淀,也是一种行业信念的写照。在他看来,建筑不仅是空间的构建,更是秩序的呈现——一种可以被验证、值得被信赖的秩序。而他所坚持的管理体系,正是在理性与逻辑的交汇点上,为这份秩序注入持续生长的可能。(王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