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短短七年后,在曾经饱经战火的大连地区,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首台新型大功率干线货运蒸汽机车落成了。
1952年12月,重获新生的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工厂(中车大连公司)从制造蒸汽机车起步,开始沿着仿制旧型、改进旧型,进而自行设计新型机车的道路发展。
工厂成立我国第一个机车设计科,具备了我国蒸汽机车的设计主导厂的基本条件和能力。1954年,仿制出5台ㄇㄎ1(米卡衣)型蒸汽机车。
1955年初,开始进行大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的草图设计。9月,通过第一机械工业部和铁道部的联合会审,进入施工设计阶段。1956年初,完成了全部施工图纸和技术文件。
整个设计工作组织十分严密,绘制了所有的机车部件运动轨迹图,绘制了装配件关系位置图,设计计算,设计说明等文件资料齐全,所有图纸文件都经过多次审查校对。机车上万个零部件的设计重量之和,与整车总装后的实际重量仅差130公斤,误差率只有千分之一。
设计人员做到了设计、试验、鉴定、运用、维修全过程的“七事一贯制”,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设计程序和规章制度,树立了正确的设计指导思想和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出我国第一支蒸汽机车专业设计队伍。
为适应蒸汽机车由修到造的转变,工厂加强工艺科和冶金科的力量,新成立计量鉴定室、中央技术资料室等机构,调整整顿各车间生产管理组织,贯彻新的工艺规程,实行工时定额评价。在机车组装车间,贯彻主车架总组装、阀调整、滑板与十字头组装和摇连杆组装等工艺规程,保证了组装质量,缩短了组装周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8个月的草图技术设计、7个月的施工设计、6个月的试制生产,凝聚着新中国第一代机车人聪明智慧的新型蒸汽机车按期落成。
1956年8月18日的清晨,机车装配车间的职工就来到出车场,完成机车首次试运的最后一次整备。11点30分,机车司机和司炉身着整洁的工作服,精神抖擞地登上驾驶室,扭开汽门、拉动行走机,一团雪白的汽雾喷薄而出,一声响亮的汽笛回荡厂区,机车缓缓向厂外铁道干线驶去。
12点07分,汽笛再次一声长鸣,机车由沙河口车站徐徐向北开出,时速很快由15公里提高到30公里、50公里。这时,随着运行速度的加快,参加试运人员的心跳也不免“加速”。每到一个站点,他们就立即下车仔细检查部件运行是否正常。让大家欣慰的是,经过慢行和快行刹车、再重新启动等试验,机车均未出现任何异常。
从金州三十里堡车站返回时,机车开足汽门,时速提至70公里平稳疾行,行至南关岭S形大弯道区间(当时称之为“难过岭”)时,未作减速便安然通过,机车一次试运成功。
这时,参加试运人员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欢呼声,不约而同合唱起《我们要和时间赛跑》的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走向工业化的光明大道。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迎接伟大的建设高潮。”欢快的歌声和着机车的“律动”,在初秋茂盛的原野间回荡,构成一曲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交响。
9月23日,中国第一机械工会全国委员会发来贺电:“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工会转全体职工同志:你们如期实现了厂际竞赛条件和向党的保证,以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设计制造成功我国第一台新型货运机车,特电致贺!”
根据部局命令,新型机车命名为“和平型”。9月26日,工厂召开庆祝试运成功剪彩典礼大会。在红旗招展的会场上,机车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只见车头镶嵌着“和平”两字的牌子和铜制的五角星,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漆着深灰、深蓝两色的车身,衬托着黑亮的机件和鲜红的车轮,更显粗犷风格和钢铁气派。到会的2000多名干部职工,用爱抚的目光望着自己制造的中国机车,内心感到无比欣喜和自豪。
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国庆游行。由一台吉普车改装成的1:2比例“和平型”蒸汽机车的彩车,出现在巡游队伍中。
经过铁道科学院长达七个多月的运行试验,各项数据结果表明,“和平型”蒸汽机车在运行速度、牵引力、牵引重量等方面均符合设计要求,机车功率等级和各项指标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第一代大机车人自主设计制造的蒸汽机车,成为名副其实的“争气”机车,在新中国机车工业发展中,实现了历史变革,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示出应有的精神风貌。
艰苦创业,在残垣断壁废墟间创造机车制造的奇迹;继往开来,于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启民族工业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