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亿港元,资助一批有可能成为独角兽的初创项目。香港政府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自2023年10月开始接受项目申请后,于近期披露了第一批获得支持的24个项目,范围涵盖生命科学、医药、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
香港城市大学曹之胤教授领导的科研项目——“气候革命:实现绿色社区的新一代辐射制冷全方位解决方案”获得认可与资助。项目涉及三个研发课题:被动辐射制冷陶瓷、被动辐射制冷路面材料、可生物降解的双模式热管理纺织品,目标是五年内完成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创冷科技i2Cool成为推进其完成产业化落地的企业主体。
2022年成立至今已获四轮融资,创冷科技无疑是气候科技领域的明星项目。
在投资者名单上,不乏重量级机构与人物,如国宏嘉信私募机构创始人冼汉迪,红杉中国沈南鹏在大湾区的Hong Kong X基金,大疆教父李泽湘教授的清水湾基金,还有何欣的硅港资本,New Vision,以及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彼岸时代科技控股,香港中华煤气等。项目早期也得到香港城市大学HK Tech 300创新创业计划及香港科技园公司的孵化支持。
在整个创投圈,从高校实验室走出的项目团队司空见惯。但高校导师作为联合创始人深度参与决策,与学生共同创业的仍是少数。创冷科技作为香港地区产学研落地的典型项目,技术源头来自曹之胤教授团队。作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他,专注于被动辐射制冷技术研究已有七年之久,想用来解决建筑空间能耗问题。
一直以来,影响建筑空间能耗的常见因素有三类,一个是热传导,需要通过隔热保温来解决;一个是对流,需要做好空间的气密性;还有一个是热辐射,它的作用体现在相同室内温度下,人对晴天与阴天的温度体感不一样。被动辐射制冷技术应运而生,不需要任何能量输入,能够在强阳光照射下实现空间制冷的效果。
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对材料光谱性质进行选择性调控,反射太阳光能量的同时,将热量通过大气透射窗口波段辐射给太空。在传统隔热涂层难以突破90%以上反射率的技术瓶颈时,创冷科技通过材料优化,实现了高达95%的太阳光反射率和高达95%的中红外辐射率。这一技术性能指标在业界领先。尤其是在2023年11月,研究成果“一款新型陶瓷形式的被动辐射制冷材料”刊登Science,证明了其技术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曹之胤教授的博士生——创冷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朱毅豪告诉作者,如今这种制冷技术可以产业化成多种产品,应用到不同领域。比如无电制冷涂层iPaint可涂于建筑物外墙、天台等表面,无电制冷膜iFilm贴合于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将建筑物表面超70度的高温降低约30-42度、室内温度降低约6-8度,减少两至三成或以上的电力消耗。
建筑领域之外,不同类型的制冷产品正在应用到电力通信、化工、物流交通、新能源和物资储存等领域。未来可将产品线扩展至陶瓷、纺织品、车漆等不同涂层领域。
在中国企业出海的大趋势下,创冷科技天然具备全球化基因。一是地处香港的独特地理位置,二是企业约80位员工,大多为95后年轻人才,具备国际化视野。包括85后联合创始人曹之胤作为香港城大能源及环境学院副院长,也主管学院的国际事务及拓展。
据了解,全球许多团队都在从事辐射制冷技术的研究,但真正能走出实验室,将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的团队寥寥无几。而创冷科技的涂层产品已在全球超100个项目中落地应用,横跨了中国内地、香港、东南亚、中东、欧洲等20个国家和地区。
创冷科技联合创始人、CEO朱毅豪(Martin)博士
在朱毅豪看来,不同领域客户的关注点都不一样,创冷科技会从温控、安全、节能和设备维护等多个角度去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低成本、成熟的方案来解决这类问题。
这两年他在实战中成长了不少,学到了很多专业外的知识。朱毅豪表示,过去做研究,团队以关注技术指标为主,最终是以Paper被录用为导向的。如今在做技术转化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研究产品在现实环境中的防水、防尘、防油等性能问题,还有解决规模化生产、项目投资回报率以及平衡各方利益等商业难题。
透过创冷科技的案例,笔者看到的不仅仅是曹之胤、朱毅豪团队在制冷技术层面的研究突破,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全球化商业思考,还有香港举全区域之力推动科技创投生态领域发展的决心,以及过程中创业者成长与商业机制的结合对全球气候变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香港政府“产学研1+计划”签约仪式现场,朱毅豪(左)、曹之胤(右)
01 技术成果转化前夕
2016年6月,朱毅豪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去香港读书,朱毅豪告诉作者,在他大学毕业之前从未长时间离开过广州,去一个制度文化与内地不同的地方久居;更没有想到硕博研究生涯之后,用研究成果去改善建筑空间环境,走上一条少数人会走的创业路。
其中,创业成果源于师门三代的技术传承,也就是企业的三名创始成员——从赵汝恒教授、曹之胤教授,再到朱毅豪。
朱毅豪谈到,在香港,超过90%的电力被建筑物消耗,其中30%属于空调耗能。他们的研究目标是通过降低建筑温度来减少空调负荷,从而节省能源,方向之一是辐射制冷技术。不过,7年技术沉淀积累后,想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落地,也并非一日之功。
无电制冷技术原理图
曹之胤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过去他们在实验室过于追求“反射率、辐射率、制冷功率”等数值,一旦将涂层用于室外,一个月之后就会变脆、变黄,根本不能长久使用。朱毅豪表示,尤其,手掌大小的成果样品成本就要两万多港币,很难看到商业化的可能性。
究其原因是,涂层原材料使用了一种贵金属,既不耐用、成本亦高。随后,朱毅豪改变了研究思路,在过去,研究着重于物质上单个颗粒的散射能力,如今转化为研究不同颗粒之间对光学散射的影响,并逐渐找到了替代方案——将原材料由贵金属转为常见的高分子聚合物及纳米颗粒。
这两项思路的转变,最终得到了成本、制冷效果与耐用性的平衡。
具体而言,成本大幅降低的原因,除了原材料从金属到纳米颗粒的结构优化外,还有工艺的不同,本身金属颗粒使用真空蒸镀工艺更为昂贵。“这是创冷科技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别人很难复刻”,朱毅豪说道,“就像一瓶可乐,他人通过化验只能得到一些基本元素,但材料具体的成分、排列组合与物理结构是很难得到的”。
2021年,香港城大推出HK Tech 300创新创业计划,促使曹之胤团队萌生将技术转化落地的意念。随后他们开始申请这项计划,并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同年6月,创立了创冷科技i2Cool,先获得了该计划中10万港元种子基金用于技术研发、添置设备和购买原材料,随后再获100万港元天使基金支持其产品开发和发展。
朱毅豪谈到,项目在孵化期,香港有许多途径可供选择。对于学校科研项目而言,通常会从学校内部开始孵化和培养;非学校内部项目可以申请进入香港科技园培育;还有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也会资助一些科技项目,比如最新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此外,香港各级政府部门也会提供一些平台对接相关资源。“只要是在香港进行技术研发,或者是国内公司将研发放在香港,都可以享受到这个生态系统的好处”。
朱毅豪博士在Startup World Cup比赛现场
作为商业运作的新手,朱毅豪坦言道,创业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帮助。比如创冷科技的首位机构投资人国宏嘉信冼汉迪,在朱毅豪还没毕业的时候双方就签了投资协议。期间,冼汉迪也从商业化角度给创冷科技提了不少建议,让演变出来的产品更容易被接受;包括香港机电工程署和土木拓展署这两个部门在发展局的指导下,帮助创冷科技找到了第一个应用场景。
02 从0到1,产品化初步探索
新技术一开始进入市场应用时,并不会一帆风顺,创冷科技也不例外。
香港政府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团队通过一年期的研究合同合作,将制冷涂层应用在建筑屋顶。朱毅豪谈到,从最终结果来看,建筑表面温度下降了30多度,证明了产品的有效性。但同时,整个过程也发现了产品需要改进的地方。
朱毅豪告诉作者,比如在实验室中没有灰尘,包括防水、防油等问题一开始都没有考虑。直到他们把产品用在政府的第一个项目上时,才遇到各种问题。工地上灰尘多,积在涂层表面后,导致产品效果大大减弱;下雨时,雨水容易把表面的涂层材料冲走;天气热时,材料容易开裂。于是,他们将产品带回实验室,重新调整配方解决了这类问题。
朱毅豪对无电制冷产品进行检测
接着,政府不同部门也使用了i2Cool的产品,比如香港渠务署用它来帮助降温运送污泥的货柜,防止细菌因温度过高发酵产生废气,减少罐体运输过程中的风险。
这也打开了创冷科技团队的思路:虽然研发技术最初是为了给建筑降温省电,但在建筑之外的场景也有应用可能。好的技术产品不缺乏场景,只是缺乏发现更多应用场景的眼睛。
每年7-8月,是香港最热的时候,冷气耗电量更是占全香港总用电量的不少部分。对于商场而言,空调电费成为企业主的不可承受之殇。基于此,创冷科技也遇到了第一个商业项目订单。
项目落地在香港旺角登打士街与弥敦道交界的家乐坊商场。该项目负责人告诉作者,当顶楼涂上无电制冷涂层后,实测数据显示,商场天台表面温度降低了30.3℃。经过换算,在夏天最热的2个月,每1平方米无电制冷涂层可为空调节省约585度电,减少了42%的空调能耗。
无电制冷涂层案例一家乐坊
从首个商业订单到第一个大订单,仅仅间隔5个月。朱毅豪谈到,2022年底在香港贸发局举办的一个创业日活动中,当东南亚的一位代理商看完他们的产品后,第二天就签了百万级的订单,出口到菲律宾。过程中要解决产量问题。香港土地资源有限,没有工厂和工业资源。于是,创冷科技利用大湾区的优势,在广州与一家现代化工厂合作提升产量,而后落地了6000平方米的合资工厂,以确保生产能力。
品牌传播的价值不能忽视。朱毅豪告诉作者,中东最大的地产商在网络上了解到创冷科技后,邀请公司参与当地的科创大赛。在获得比赛头筹后,创冷科技也在中东最大的商场Dubai Mall和阿布扎比的酋长王宫都做了试点,最终进入了中东市场,并逐步扩展到更多地区。
作为一名创业者,朱毅豪感叹道,这两年自己的变化很大,需要考虑的范围也多了。
比如当把材料引入某个公司的供应体系时,他会思考,这会不会影响它原有的供应链?如果有影响,如何让大家的利益一致?如果原有供应商做的是防水材料,那如何在不舍弃原有防水材料的基础上,把创冷科技的材料推广出去。这就涉及新工艺的融合,甚至与原供应商联合研发新产品。“这和博士做科研期间相比,在思维和执行上有很大的不同”。
朱毅豪出席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一带一路办公室活动
03 从1到10,商业化场景的实践
如今,创冷科技的大多数客户来自建筑和工业,也包含石油化工、冷链集装箱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需求。不同客户群体都有着各自关注的重点。
在政府项目中,业主非常重视居住体验。例如,住宅顶楼常常面临高温,楼下空调制冷能耗大且效果有限,他们希望通过无电制冷材料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对于建筑开发商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新材料能否提升建筑的热工设计指标和附加值,以此来减少维护或增加使用面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在工业应用中,节能有时并非最重要的。朱毅豪告诉作者,最大的卖点有可能是解决温控问题,特别是在户外环境中,工业设备的高温或将导致过热风险和一系列安全隐患,如设备故障、短路、火灾或爆炸等。此外,高温会加速材料和部件的老化,缩短其使用寿命,这也是客户关心的经济价值的一部分。
产品在化工领域中的案例
再进一步,即使在相似的场景下,不同地区的客户也有不同的需求。
比如在建筑领域,南方地区更关心涂料的隔热性能和降温效果,保温并不是首要问题;对于夏热冬冷的北方地区而言,保温需求就变得至关重要。反馈在产品的应用场景上,南方适用于普通住宅建筑,而在北方,反而需要转向聚焦于高能耗场所,如商场和工业区域。因此随着地区气候的不同,他们的产品与销售策略也需调整,专注于满足客户的刚性需求。
从捕捉客户需求再到项目的落地执行,中间也需要一段路要走。
朱毅豪谈到,在项目推进时,业主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务实型的,他们会提供具体的场景并要求进行试验测试,一旦看到满意的效果,便会付款。例如,他们会关注建筑物的温度和室内温度能降低多少,以及空调和能耗能减少多少,然后基于这些数据会计算投资回报周期,评估使用这种新材料的性价比。
另一类业主则更加信任检测报告。朱毅豪表示,过去的反射隔热涂料国家标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新技术,因此,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业内缺乏适配的评价标准,这在建筑业尤为明显,在海外市场也同样存在。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行业,在工业领域主要难点在于企业拥有自己的标准,并且受到国内反射隔热涂料技术路径的影响,过去的评价标准发展缓慢,包括每个省市可能都有自己的标准,这对新材料的推广产生了影响。
创冷科技销售负责人表示,他们也在推动产品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包括与权威机构合作,启动模拟房测试。在这些标准或第三方报告出来后,设计端也将会有一些产品依据,真实展示新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上的数据指标与影响。
另外,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也会得到一些意外需求。
朱毅豪告诉作者,之前光伏领域的场景应用他们本没有考虑过。不过,当发现高温会影响晶硅板的光伏发电效率,特别是在夏季时,这一问题更为明显。这促使项目方尝试将涂料应用于光伏支架和周边地面,以期提高发电效率。结果这一改变使得发电量提升了约3%至8%,创冷科技从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应用场景。
香港花旗银行大厦项目涂覆现场
在电力行业,创冷科技同样发现了新的需求。传统上,变电站需要用水来降温,但这种做法不仅会导致设备生锈,还可能引发宕机和断电,从而影响城市供电的稳定性。把材料涂覆在变压器下方的地面上,甚至直接涂覆在电箱和电柜的外壳上,可以解决这类问题。朱毅豪告诉作者,产品一方面可以反射外部太阳光,另一方面吸收内部热量并将其转化为中红外波段辐射出去,即隔绝外部热量,还能有效处理内部热量。
04 i2Cool的运营模式
从业务布局来看,在内地市场,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创冷科技将市场重点放在了公建与工业领域,涵盖了数据中心、酒店医院、机场高铁站,以及冷链、仓储石化、粮食仓储和电力设备等多个方面。在香港,以及东南亚和中东地区,这些地区的高端酒店和住宅物业由于空调能耗巨大,建筑市场反而成为i2Cool的主阵地。
从目标市场到渠道建设,朱毅豪谈到,创冷科技目前更多的是做一些示范项目,比如不同规模的商业项目,然后再让合作伙伴去复制推广。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考虑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公司或个人,他们在行业内有丰富的经验和客户联系。第二种是资源型的合作伙伴,他们有深厚的政府或国央企资源,可以帮助链接到更多生态伙伴。
关于定价,创冷科技的定价并非传统的成本加成模式,转而采用一种更为灵活和客户导向的方法,即根据客户的实际节省和回报期来决定。朱毅豪告诉作者,当然,他们会先评估技术的市场潜力,避免那些不适合的行业,确保技术的有效性和盈利性。
当下,创冷科技有数十个项目在同时推进,采用一个项目配置一名项目经理的方式。每位项目经理负责进行施工指导,实际的施工则由专业施工队完成。一些业主可能会有自己的稳定施工队,企业只需提供施工指南并进行验收即可。
“每次遇到问题,我们都会当天提出解决方案,虽然不一定当天就能把方案执行完成”,朱毅豪谈到,尤其在公司的早期阶段,人手可能不足,经常需要处理突发情况。他表示更倾向于乐观派、以激情为导向的成员,比较消极或者只想混日子的心态,在公司并不适用。
朱毅豪在中东迪拜参与COP28大会
总之,无论是品牌建设,对外提供服务,找合作伙伴还是自建供应链,创冷科技都在积极探索中。朱毅豪表示,核心团队大多属于90后年轻人,他们鼓励团队尝试创意,勇敢面对问题;遇到问题也要勇于寻求答案,要有一定的“厚脸皮”精神。
05 结尾
从全球范围看,做辐射制冷技术研究的团队不在少数,虽然彼此间的技术路径、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可能有些许差异,但都是为地球降温而生。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愈发严重,降温新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回看过去,早在20世纪中期,先是反射涂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表面,以减少太阳辐射吸收,降低室内温度,但其性能受限于天气和使用环境。同时期,隔热材料也得到了应用,如玻璃纤维、聚氨酯泡沫等,但其降温效果依赖于厚度和安装质量。
而后,科学家开始探索辐射降温材料,但最初仅应用于卫星和航天器温度控制,制造成本高,难以大规模应用。21世纪后,纳米技术的发展为降温新材料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使得材料实现更高效的热辐射与反射。随着技术与工艺的成熟,成本也逐渐降低。
创冷科技作为降温新材料领域的佼佼者,两年间人数从最初的师生团队壮大至80人的产学研一体化企业。朱毅豪谈到,项目的研发灵感最早来自撒哈拉沙漠的“银蚁”,其表面特殊的毛发结构能让它在7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生存。
蚂蚁启示下的创新,源于自然,也贡献于自然。
创冷科技深圳公司迁至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