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柯山》又名《马前泼水》,是昆曲老生行当的保留剧目,是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的代表作,承载着北方昆曲剧院“出人、出戏、出精品”的68年艺术坚守。《烂柯山》的剧情以西汉名儒朱买臣的人生起伏为主线:寒夜苦读的穷书生坚守初心却遭妻子崔氏嫌弃,崔氏因不堪清贫执意“逼休”,直至朱买臣衣锦荣归,“覆水难收”的结局成为封建时代人性与命运的深刻隐喻。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曾言,这出戏的传承是“守根脉、展新姿”的实践。它既保留着昆曲声腔格律的典雅,又通过当代视角赋予角色更细腻的情感层次——正如剧中那袭“富贵衣”,不仅是穷生的标志性装扮,更藏着对“贫与富”“离与合”的深刻隐喻。
在本次演出中,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袁国良将饰演朱买臣一角。作为计镇华的弟子,他承恩师真传,更在传承中注入巧思。为塑造好朱买臣的“穷生”形象,他将生活细节融入程式:冷时夹臂瑟缩、饿时捂腹难耐、被嫌弃时勾颈垂首的颓唐,连走路都带着“腿软鞋拖”的落魄质感,让人物从出场即立住根基。不仅如此,其在“雪樵”一折的创新尤为亮眼:与恩师计镇华共同设计的“抢背”“吊毛”“跪步”等技巧,赋予文戏“武唱”的张力——风雪中踉跄拾扁担的狼狈、大风里几乎栽倒的踉跄,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角色的无奈与坚守。而“逼休”中的“三笑”,从假笑的难以置信到皮笑肉不笑的试探,再到见银锭后爆发式抬头的绝望,层层递进的表演曾打动梅花奖终评现场的专家与观众。
饰演崔氏的于雪娇,则完成了从闺门旦到“正旦偏泼辣旦”的精彩跨越。这个与朱买臣“平分秋色”的角色,既要展现嫌贫爱富的嚣张,又要刻画悔悟疯癫的崩溃。在《烂柯山》的演出中,于雪娇摒弃了以往的温婉范式,用夸张却精准的身段与唱腔塑造人物:“逼休” 时的泼辣步态里藏着对贫困的怨怼,“痴梦”中疯态的程式化表演里透着悔恨,“泼水” 时卑微哀求的眼神中满是绝望。2012 年随梁谷音学戏时打下的功底,让她在两种行当风格中自如切换,将崔氏从“嫌”到“悔”的心理轨迹演绎得入木三分。
据正乙祠戏楼负责人刘礼霞介绍,北方昆曲剧院始终肩负着传承“燕赵悲歌”特色的使命。《烂柯山》的打磨,既有剧院上下调整档期、优化舞美的倾力支持,更有“荣庆学堂”挖掘传统剧目的深厚积淀。与南方昆曲细腻婉约的艺术风貌截然不同,此次《烂柯山》登临正乙祠,将令观众看到生旦对手戏的张力,更能感受北方昆曲刚健激越的声腔与家国悲情的题材特质。同时,在演出结束后,袁国良、于雪娇将现场开展签名、合影活动,与观众近距离交流。
当朱买臣的无奈与崔氏的悔恨在戏楼中交织,当昆曲的典雅程式遇上现代审美的共鸣时,此次演出便不仅是对昆曲经典的致敬,更是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的生动实践。8月22日,让我们共赴这场昆曲之约,在水磨调中读懂百年传奇,在方寸舞台上见证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