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在贵阳隆重开幕,在中国信息协会承办的“数字政府”交流活动中,十堰市数据局申报的“十堰市数字政府创新案例”从众多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获选 “2025年度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为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治理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十堰样板”。
(颁奖现场)
据了解,该案例主要展示了十堰政务云 “武当云”如何充分整合利用现有CIM平台和数据资源,支撑丹江口水库数字化保水护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创新平台“e掌通”助力城市基层治理,通过AI及新兴科技技术,带动全市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数字文化全方位协同发展方案。
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奖牌
数据驱动,水质保护和城市治理有了“智慧大脑”
数字政府建设,基础设施先行。十堰坚持“改革引领、整合协同、数据赋能、智能高效、安全可控”的原则,依托“武当云”平台,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全面覆盖集成核心业务系统,初步构建统一数据资源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增强数字技术在水质保护、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建成覆盖重点区域的网格化管理和物联感知网络,形成“一网统管”基础治理能力。
在水质保护方面,十堰创新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逐步完成涵盖水、气、土、声、生态、污染源等各类环境数据要素收集整理,开发涉水安全保障系统,推动保水护水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预警型转变。
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十堰全市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100%达标,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及以上标准,累计安全向北方调水超8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这句话带来具象展现。
同时, “武当云”打通了政府各部门与基层的“数据关节”。比如十堰针对村(社区)信息化水平低、数据重复填报的问题,开展“e掌通”项目建设,汇聚政法、民政等16个部门基层数据,对各类事项实现高效流转,显著提升社区整体治理水平。
202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中,十堰在城市治理网络形象维度,从105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荣登榜首。此外,十堰在城市大数据赋能城市安全方面也颇有建树,通过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采取人工+智能形式,做到城市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和高效化。
久久为功,数据算力两手抓完善智慧城市底座
多年的数字政务发展过程中,十堰充分认识到数据平台作为基础设施的必要性,但数据并非“拿来就用”,全门类、广覆盖、高质量的数据至关重要。对此十堰进一步推动公共数据汇聚,目前已累计完成477类1345万条城市实体对象数据编码上图,并通过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生成十大产业图谱,提高数公基服务产业能力,支持交通、工业、环保等领域数智化转型,驱动产业升级与城市治理提升。
此外,城市级基础设施不仅要有“数”还要有“算”,十堰已建成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预计2025年底智算规模可达10000P,清洁绿电占比达到100%,承载十堰政务云、智能制造平台等关键业务系统,为政务、工业、民生等领域提供毫秒级响应服务,并进一步融入湖北省大数据中心集群,支撑鄂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
从最初以“底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实现传统政务应用上云”的1.0阶段到如今的“深化应用+业务创新”的2.0阶段,彰显十堰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不懈努力,以及久久为功的长远规划。未来十堰将持续打通数据血脉,携手华为云等企业,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将数字化治理能力深入城市肌理,书写数智时代下荆楚之地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