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大赛的舞台上,一曲《过山虎》如风过山林、虎跃深谷,引得满堂喝彩。这把形似枕头、音色清雅的乐器,正是由唐代轧筝演变而来、历经千年沧桑的莆田传统乐器——文枕琴。
千年雅乐,重获新生
文枕琴,古称“蓁”,因形似枕头而被民间称为“枕头琴”。这件源自唐代轧筝的古老乐器,曾是莆田“文十番”乐社的灵魂,却在近代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莆田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精心改良下,文枕琴重获新生——重新设计琴码、增加琴弦、改革弓法与指法,并创作移植百余首曲目。改良者特为其赋予“文枕琴”的雅称,寓意“文脉绵长,琴音枕梦”,让这件千年古乐器在现代重焕生机。
古韵新声,薪火相传
舞台上,文枕琴的演奏者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研究生陈雪宁,正是这项非遗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我学习文枕琴,是因为姥爷和妈妈。”她手中的这把琴,承载着家族三代人守护乡音、延续文脉的文化使命。她的姥爷为文枕琴编写了136首练习曲,改编了《良宵》《我的祖国》等经典,还创作了《海峡流觞》《琴韵》等二十多首原创作品。
千年回响,专家盛赞
文枕琴的亮相,引发了专家学者的深刻共鸣。笛箫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从乐器改革的角度肯定道:“优质的乐器改革并非抛弃传统,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绽放崭新的生命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研究员则从音乐史的角度,点明了此次演奏的深远意义:“轧筝在宋代陈旸《乐书》中已有记载,在当时是相当流行的乐器。今晚的演奏让人特别感慨,我们听到的是一千年前的古代声音。”两位专家的点评,一古一今,既印证了文枕琴跨越千年的历史底蕴,也肯定了其创新发展的成功路径。
琴韵流转,描绘乡情
在竞演环节,一曲《过山虎》惊艳全场。这首源自莆仙戏古曲牌的乐曲,通过文枕琴丰富的技法,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琴声时而激昂如潮涌,时而婉转似溪流,仿佛将观众带入莆田的青山绿水、街巷阡陌,描绘出一幅“人民安居乐业、家园欣欣向荣”的生动画卷。
文化自信,薪火相传
如今,文枕琴的琴弦上,流淌的不仅是千年古韵,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使命。正如评委所言:“文枕琴的琴声,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活力,这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这把穿越千年的古琴证明:传统从未远离,只要有人坚守,古老乡音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文枕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从莆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奏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强音。(记者 陈姝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