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泡沫质疑导致科技股持续波动的背景下,科技巨头们接连以超预期的亮眼业绩,与惊人的激进规划等可见性事实,予以强有力回应。
近日,英伟达发布FY26Q3财报,当季营收570亿美元,同环比增长率、业绩指引及在手订单均超市场预期。谷歌云AI基础设施负责人更表示,谷歌必须“每6个月将算力容量翻倍”,未来4到5年的总体目标是实现“1000倍能力提升”。
这些强有力的数据证明,AI行业的叙事逻辑并未被证伪,行业仍处于景气区间。中信建投、银河证券等机构均表示,AI带动的算力需求依然非常旺盛,对未来AI带动的算力需求亦非常乐观,板块调整反而带来新的配置机会。
最近一周以来,联想集团等算力产业链企业接连获得高盛、中金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的积极评级,透露出市场对行业发展信心的修复,与对相关企业投资价值的重估。
AI算力仍处于投资不足状态
事实上,从算力产业链来看,英伟达的超预期业绩表现并不是孤例。在其发布财报次日,另一科技巨头联想集团,亦以全面超预期的的财报数据获得市场广泛关注。
联想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26财年二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5%至1464亿元,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5%至36.6亿元,营收与净利润均高于市场普遍预期。同时,联想集团三大业务集团增速均超出此前里昂预测值,尤其是在AI基础设施环节保持快速增长,订单储备强劲,AI服务器收入实现高双位数增长。
从业务范围来看,英伟达聚焦算力芯片,联想集团、谷歌则广泛涉及算力基础设施硬件、数据中心、算力平台、大模型、agent与AI终端设备、云服务,甚至制造、搜索、视频平台等具体应用场景,基本涵盖了整个AI产业链条。三家企业一致的积极数据,给予了“AI泡沫论”强有力的反驳。
反观这一论调的产生,其核心逻辑在于对盈利回报能否匹配庞大投资的担忧,尤其是在OpenAI与英伟达、AMD、甲骨文等公司之间,基于对未来高收入的乐观预期而进行的相互投资,加剧了市场对过渡投资的担忧。
在此逻辑下,历史上云计算、新能源等行业曾经出现的泡沫行情,频繁被用于与当前的AI算力投资进行对比。这些案例均意在说明,过渡激进投资带来的,将是企业无法承担大规模投资无法收回的风险,最终导致整体业务受挫,甚至轰然倒塌,资本市场与社会就业一片狼藉。
但当前的AI产业,与两者经历过的情形并不相同。行业面临的问题,并非过度投资无法收回,而是投资不足限制了应用市场的发展与盈利。
英伟达在其财报电话会中就曾指出,目前云厂商的云业务需求强劲,公司已经部署的GPU都基本满载。微软高管公开坦言,其Azure AI服务的客户需求“远远超过了我们现有的可用容量”。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也曾表示,谷歌云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4%至超150亿美元,但“如果有更多算力,增长本可以更快”。从芯片商到云服务商,透露出的信息均表明,算力并非过多,而是不足。
在应用端,数据显示,OpenAI已经宣布周度用户数达到8亿,企业客户达到100万;Anthropic年化收入已经达到70亿美元。联想集团最新财季AI服务收入亦实现三位数增长,成为推动业务规模与价值双提升的重要增量来源;AI终端设备营收在IDG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大幅提升17个百分点至36%,处于加速渗透阶段。
这些高速增长的数据说明,AI应用端已开始实现规模化的收益,为投资收回提供坚实支撑,且仍具备巨大待挖掘空间。相应地,对算力的需求继续增长之下,算力不足状况还将继续存在。回顾二十世纪以来的科技发展史,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以来,“基建先行——争议酝酿——爆发突破”一直是新技术变革的共性规律,而当下AI产业的演进,正处于应用端爆发突破的前夜,绝非泡沫。
正因如此,在行业担忧导致的资本市场调整之后,各家机构开始表现出对AI板块后续走势的乐观态度。其中,中信建投表示,目前,世界正处于AI产业革命中,类比工业革命,影响深远,不能简单对比近几年的云计算、新能源等,需要以更长期的视角、更高的视野去观察。“因此,我们对AI带动的算力需求以及应用非常乐观。近期,算力板块波动加大,考虑到AI带动的算力需求依然非常旺盛,我们认为调整是机会。”
从个股来看,尽管在财报发布后,国内外科技股仍处于进一步调整中,但国际顶级大行高盛仍维持联想集团“买入”评级,目标价定为13.62港元。中金公司亦维持联想集团“跑赢行业”评级和14.8港元目标价,对应当日股价上行空间高达52%。可以看出,国内外投行对调整后的AI科技股配置机会表现出较高热情。
能源瓶颈下的液冷新机遇
在AI算力不足的现状背后,能源瓶颈的限制是关键因素之一。在不久前一档播客节目中,微软CEO纳德拉即表示:“我们有海量闲置的英伟达GPU,但它们只能躺在仓库,因为没有足够的电力去点亮他们。”
如何解决能源瓶颈?在供给端开展电力争夺,是科技巨头们发力的方向之一,但并不能完全解决。
10月初,马斯克旗下xAI公司宣布,正为其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建设的Colossus 2数据中心,配套建设一座天然气发电厂,实现现场发电、直接供电。这种AI科技企业直接下场建设发电设施的举措,表明AI算力基础设施的电力短缺,已达到“有钱也买不到”的程度。因此,在消耗端优化能效,成为行业不得不重视的另一方面。
在AI算力基础设施中,行业普遍使用PUE值评估数据中心能效。PUE越接近1,表明散热消耗的能源越少,系统能效越高。相比PUE动辄高达1.5的风冷系统,液冷系统凭借普遍低于1.2的PUE,显露出绝对优势,成为算力行业优化能效的更优选择。
以联想集团采用100%全覆盖冷板式液冷设计的海神液冷解决方案为例,其系统功耗比传统风冷直降40%,PUE值可以降至1.1以下。目前,联想海神液冷系统全球部署量已超8万套,涵盖人工智能、超算、政务、金融、汽车等多个关键领域。联想集团今年新发布的"双循环"相变浸没制冷系统,则通过创新的外接单相换热器设计,将系统PUE将至1.035。
联想集团财报显示,2025/26财年二季度,联想“海神”液冷技术收入同比大增154%。考虑到公司在今年发布"双循环"相变浸没制冷系统时表示,公司部分产品已开始使用最新液冷技术,则联想集团整体液冷技术收入增长幅度或更高。其背后,是液冷技术正在数据中心散热领域加速渗透。
高盛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服务器冷却市场正迎来结构性增长机遇。随着AI服务器出货量预期上调及液冷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2025-2027年全球服务器冷却总市场规模将实现111%/77%/26%的逐年增长,2027年将达到176亿美元。在当前AI算力爆发式增长的产业进程中,联想集团等在行业能源瓶颈应对上拥有突出优势的厂商,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受益者,加速兑现高盛、中金等机构对其估值的预期。
